技术交流:机制砂混凝土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商品混凝土网) 时间: 2018-08-04 点击:4165 点赞:5

机制砂混凝土试验研究

戴鹏,李曦,蒋震,冷政,曹毅,肖丹

(中建西部建设湖南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5)


[摘   要]本文以 C40 混凝土为基准,利用 L9(34) 正交试验,探究了水胶比、砂率、机制砂取代率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进行极差分析,以总功效系数 d 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优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以总功效系数 d 为考核指标得出的机制砂混凝土各因素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水胶比、机制砂取代率、砂率,最优试验方案的水胶比为 0.38,砂率为 0.42,机制砂取代率为 50%。

[关键词]机制砂;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总功效系数


我国预拌混凝土中使用的细骨料大多为天然河砂,但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天然河砂资源日益匮乏。此外,因天然河砂资源过度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很多地方均已采取相关措施严控天然河砂的开采,直接导致建筑市场天然河砂出现货源少、价格飙升、质量大幅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控制和可持续发展,预拌混凝土用砂问题亟需解决[1-3]。

众所周知,机制砂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使用机制砂取代天然河砂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本试验以 C40 混凝土为基准,选用花岗岩机制砂,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水胶比、砂率、机制砂取代率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制备出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良好的机制砂混凝土。

1  材料及方法

1.1  原材料

水泥:P·O42.5 普通硅酸盐水泥,其物理性能见表 1。

粉煤灰:F 类 Ⅱ 级灰,45μm 筛筛余 14.5%,烧失量 1.8%。

矿渣粉: S95 级矿渣粉,比表面积为 410m2/kg,烧失量为 0.7%。

粗骨料:5~31.5mm 连续级配天然碎石。

细骨料:天然河砂和花岗岩机制砂,其中花岗岩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经过颗粒整形和选粉工艺处理,细骨料的颗粒级配和主要技术指标分别见表 2 和表 3。

减水剂:市售某厂低浓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

水:普通自来水。

表 1   水泥的物理性能

比表面积(m2/kg)

安定性

凝结时间(min)

抗折强度(MPa)

抗压强度(MPa)

初凝

终凝

3d

28d

3d

28d

360

合格

205

270

6.1

8.7

30.6

53.4

 表 2   细骨料的颗粒级配

筛孔尺寸(mm)

细度模数

5.00

2.50

1.25

0.63

0.315

0.160

筛底

天然河砂

累计筛余(%)

2.5

4

11

24

46

78

98

100

花岗岩机制

砂累计筛余(%)

3.2

0

7

34

75

98

99

100

1.2  试验方法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依据现行国家标准 GB/T 50080—2016《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进行测试。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尺寸为 150mm×150mm× 150mm,依据现行国家标准 GB/T 50081—2016《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进行测试。

2  试验研究

2.1  正交试验设计

本试验考虑 C40 机制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胶比、砂率、机制砂取代率三个因素的影响,每个因素选取三个水平,选用 L9(34) 正交表,采用极差法分析试验结果。本次正交试验因素水平列表见表 4,正交试验数据方案见表 5,正交试验结果见表 6。

2.2  试验结果极差分析

本试验各个考核指标的极差分析结果,分别见表 7、表 8 和表 9。

表 4   正交试验因素水平列表

水平

A

水胶比

B

砂率(%)

C

机制砂取代率(%)

D

空白

1

0.42

44

30


2

0.40

42

50


3

0.38

40

70


 表 5   正交试验数据方案             kg/m3

组别

水泥

粉煤灰

矿粉

河砂

机制砂

减水剂

1

164

293

39

59

594

255

997

7.8

2

164

293

39

59

406

406

1033

7.8

3

164

293

39

59

233

543

1070

7.8

4

164

308

41

62

420

420

986

8.2

5

164

308

41

62

241

562

1023

8.2

6

164

308

41

62

537

230

1059

8.2

7

164

324

43

65

249

581

974

8.6

8

164

324

43

65

556

238

1010

8.6

9

164

324

43

65

379

379

1047

8.6

表 6   正交试验结果

水平

流动度(mm)

7d 抗压强度(MPa)

28d 抗压强度(MPa)

1

215

41.7

51.8

2

225

42.3

53.4

3

230

40.0

50.2

4

205

46.5

59.8

5

210

42.7

54.9

6

195

43.3

56.4

7

210

43.8

56.9

8

230

44.7

58.3

9

220

44.2

57.5

 表 7   以流动度为考核指标的极差分析

编号

A

B

C

D

223.333

210.000

213.333

215.000

203.333

221.667

216.667

210.000

220.000

215.000

216.667

221.667

R

20.000

11.667

3.334

11.667


 表 8   以 7d 抗压强度为考核指标的极差分析

编号

A

B

C

D

41.333

44.000

43.233

42.867

44.167

43.233

44.333

43.133

44.233

42.500

42.167

43.733

R

2.900

1.500

2.166

0.866

 表 9   以 28d 抗压强度为考核指标的极差分析

编号

A

B

C

D

51.800

56.167

55.500

54.733

57.033

55.533

56.900

55.567

57.567

54.700

54.000

56.100

R

5.767

1.467

2.900

1.367

由表 7 可知,以流动度为考核指标得出的各因素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A→B、D→C;由表 8 可知,以 7d 抗压强度为考核指标得出的各因素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A→C→B→D;由表 9 可知,以 28d 抗压强度为考核指标得出的各因素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A→C→B→D,且与 7d 抗压强度各因素作用顺序一致。

2.3  试验结果总功效系数分析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不能纯粹地以强度作为考核指标,还要考虑其工作性能的影响。为找出各考核指标在不同情况下较好的试验方案。本文引入功效系数法,对每组试验配合比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各个考核指标的数值相差比较大,为了使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将所有试验数据作归一化处理。各因素功效系数归一化处理的具体方法为:将各因素考核指标中实测值的最大值作“1”处理,同因素试验值与其最大值的比值为归一化值,即功效系数[4]。各考核指标归一化处理的结果,见表 10。

表 10   正交试验各考核指标归一化处理一览表

水平

流动度(mm)

7d 抗压强度(MPa)

28d 抗压强度(MPa)

1

215

0.9348

41.7

0.8968

51.8

0.8662

2

225

0.9783

42.3

0.9097

53.4

0.8930

3

230

1.0000

40.0

0.8602

50.2

0.8395

4

205

0.8913

46.5

1.0000

59.8

1.0000

5

210

0.9130

42.7

0.9183

54.9

0.9181

6

195

0.8478

43.3

0.9312

56.4

0.9431

7

210

0.9130

43.8

0.9419

56.9

0.9515

8

230

1.0000

44.7

0.9613

58.3

0.9749

9

220

0.9565

44.2

0.9505

57.5

0.9615

假设正交试验配合比的总数为 m,其中第 i 个配合比的总功效系数为 d,对应的工作性和 7d、28d抗压强度(m1、m2 和 m3)的考核指标归一化处理后,功效系数分别为 d1、d2 和 d3,则总功效系数为:d=(d1×d2×d3)1/3。总功效系数的计算,见表 11。

表 11   正交试验总功效系数 d

水平

流动度

(mm)

7d 抗压强度(MPa)

28d 抗压强度(MPa)

总功效系数 d

1

0.9348

0.8968

0.8662

0.8988

2

0.9783

0.9097

0.8930

0.9262

3

1.0000

0.8602

0.8395

0.8972

4

0.8913

1.0000

1.0000

0.9624

5

0.9130

0.9183

0.9181

0.9165

6

0.8478

0.9312

0.9431

0.9064

7

0.9130

0.9419

0.9515

0.9354

8

1.0000

0.9613

0.9749

0.9786

9

0.9565

0.9505

0.9615

0.9562

以总功效系数 d 为考核指标的极差分析结果,见表12。

表 12   以总功效系数 d 为考核指标的极差分析

编号

A

B

C

D

0.907

0.932

0.928

0.924

0.928

0.940

0.948

0.923

0.957

0.920

0.916

0.946

R

0.050

0.020

0.032

0.023

由表 12 可知,以总功效系数 d 为考核指标得出的各因素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A→C→D→B,可能的最优方案是 AⅢ BⅡCⅡ。

2.4  最优试验方案验证

根据确定的最优试验方案 AⅢ BⅡCⅡ,即水胶比0.38,砂率 0.42,机制砂取代率为 50%,具体试验方案见表 13,试验结果见表 14。

 表 13   最优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kg/m3

水泥

粉煤灰

矿粉

河砂

机制砂

减水剂

164

324

43

65

397

397

1010

8.6

表 14   最优方案试验结果

流动度(mm)

7d 抗压强度(MPa)

28d 抗压强度(MPa)

240

45.1

59.7

由表 14 可知,与原正交试验各组方案试验结果相比,最优方案 AⅢ BⅡCⅡ 制备的机制砂混凝土具有更好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从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角度分析,该方案为最优试验方案。

3  结论

(1)机制砂混凝土正交试验中影响混凝土流动度最大的因素是水胶比,最小的因素是机制砂取代率。

(2)机制砂混凝土正交试验中影响混凝土 7d、28d 抗压强度最大的因素是水胶比,最小的因素是砂率。

(3)以工作性、各龄期强度和总功效系数 d 为考核指标时各因素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水胶比→机制砂取代率→砂率,机制砂混凝土最优试验方案的水胶比为 0.38,砂率 0.42,机制砂取代率为 50%。

(4)经过颗粒整形和选粉处理的花岗岩机制砂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适当取代天然河砂,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影响较小,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略高于砂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伟鑫.福州地区机制砂生产质量现状调研分析[J].福建建材,2016(7): 31-33.

[2] 唐凯靖,刘来宝,周应.岩性对机制砂特性及其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1(12): 62-66.

[3] 朱荣军,季涛,刘春苹,等.泥石粉对人工砂混凝土工作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388-392.

[4] 朱平华,陈华建,郭佳赤,等.大体积混凝土优化设计的四功能准则[J].混凝土,2004(1): 41-45.


[作者简介]戴鹏(1989—),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材料与工程。

[通讯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江北路与绕城高速交界处   中建西部建设湖南有限公司技术部(4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