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制度严上加严 修复治理一环不松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 2020-06-24 点击:1297 点赞:0
保护制度严上加严 修复治理一环不松

图为山东省淄博市孝妇河湿地公园景色。近年来,该河道及其周边经统一治理,变得水清树绿。资料图片

【探寻“中国之治”的“实践密码”】

摘要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协调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齐鲁大地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景更美了。

一座座青山,林海翻浪;一条条碧波,清澈流畅;一片片蓝天,白云飘荡……是绿色发展的春风,吹绿了齐鲁大地;是生态文明的雨露,滋润了碧水蓝天和美丽家园。如今的山东,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一幅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优美画卷正渐次展开。

近年来,山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生态动力、擦亮生态底色,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1.织密制度“笼子”,守卫蓝天碧水净土

“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源地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引不批不建;凡是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关停并转,所有工业项目一律进园区。”这是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针对于项目落户该地的一条“铁律”。

违反“铁律”,再诱人的项目也会被拒之门外。2018年年初,一位客商带着投资30亿元的项目主动来到蒙阴,并承诺项目投产一年就能实现税收4亿元以上。“4个亿,几乎相当于全县一年四分之一的税收,说不动心是假的。”蒙阴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王忠军说,但县里在审批项目时,从企业递交的材料中发现,该项目的工艺流程对大气和水都有些污染,按照蒙阴生态立县的定位,该项目没有通过立项。

舍弃送上门的大项目,是蒙阴坚持生态优先、严把环境准入关的生动诠释,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山东守卫蓝天碧水净土、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决心与魄力。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山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污染防治上,山东坚持源头防控,坚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农业投入结构,坚持“四减四增”,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推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与此相匹配的是,山东用严密的体制、法律、标准,织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笼子,规范绿色发展路径。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逐步发力:出台专门为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量身制定的省级层面政府规章《山东省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不断消除监管盲区;修订《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将国家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意见中的排放指标要求,上升为具有强制约束性的地方标准,为执法监管提供有力依据;出台《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为深入开展土壤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印发《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由省委书记、省长任总林长,形成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障有力的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新机制……

以守护碧水为例,山东推进河长、湖长、湾长全面发力。2019年1月,《山东省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工作方案》出台。目前,全省16市全部发出总河长令。作为全国第一批“湾长制”试点省份之一,山东初步构建起省、市、县三级湾长制体系,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共设立各级湾长147名,出台相关制度140余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再上新台阶。

在山东,“生态环境改善就‘赚钱’,生态环境恶化就‘赔钱’”,已经成为一条成文的规则。2014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印发山东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建立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该机制通过发挥公共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调动各级党委政府改善环境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共治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体系。

推进生态补偿,山东既动“真刀真枪”,又舍“真金白银”。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19年度山东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考核结果,淄博、枣庄等12市需向省级财政缴纳赔偿资金共计12376万元,东营、烟台、威海、滨州4市获得补偿资金共计3756万元。同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大幅改善,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49.0%;优良天数从152.8天增加到217.9天;重污染天数从60.8天减少到12.3天。

2.系统思维统筹推动生态保护修复

2020年2月,在烟台长岛大钦岛乡南村海域,渔民发现了一只野生白江豚在海面上嬉戏,并用手机拍下了它戏水的画面。这已经不是长岛第一次出现白江豚,随着长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白江豚、鲸鱼等多种海洋生物频频现身。

这些“稀客”的出现,得益于长岛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持续发力海洋生态保护。尤其是2018年山东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以来,一系列“硬核”举措纷纷出炉:100%拆除了全域80台风力发电机组,100%完成了有居民岛屿裸露山体生态治理,100%禁止旅游车辆进岛、淘汰燃油公交车、禁止岛内新增燃油机动车辆,100%完成了城区集中供暖电代煤改造,100%禁止燃放烟花爆竹,100%实现城乡污水无害化处理;完成近岸养殖腾退2900多亩,投放人工鱼礁50多万空方,营造“海底森林”100多万亩,放流2亿单位。

长岛县委书记、县长,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工委专职副书记李俊杰说,长岛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立体生态保护修复纵深推进,海岛生态质量明显提升。2019年11月,长岛入选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为加快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山东以全面实行“湾长制”为抓手,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作,陆岸海综合治理、一体推进,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各项任务落地见效。2019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达90.03%,较2018年提高约7.8个百分点。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明显,生物多样性正在恢复,黄河口“退养还湿”2.6万公顷,东方白鹳、黄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群集;长岛实施“退养还礁”,对生态治理要求很高的斑海豹、大叶藻等海洋生物明显增多;日照港将部分煤场“退煤还沙”,恢复优质沙滩46万平方米,邻近海域再现久违的江豚。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东坚持用系统思维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给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近年来,山东紧紧围绕“修山、治污、增绿、整地、扩湿”五大治理任务,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投入力度,已累计拨付专项补助资金28亿元,支持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截至今年3月底,工程已完成投资159亿元,修复矿山和整治土地2.8万公顷、治理采煤塌陷地9605公顷、实施地质灾害防治工程9项,新增耕地4796公顷,开展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213平方公里,增加湿地面积425公顷,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已全部达标,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随着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深入实施,泰安市全境的生态优势明显扩大。工程通过固山,挺起了“山之脊”;通过治污,实现了“水改质”;通过增绿,保护了“林之肺”;通过整地,增厚了“田之肌”;通过扩湿,调节了“湖之肾”;通过提质,扩大了“生态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完成后,泰山区域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大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山东还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近年来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植树绿化力度,推动全省国土绿化水平稳步提升。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4%,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7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国家森林乡村411个;建成山东省森林城市15个、山东省森林乡镇158个、山东省森林村居1530个,全省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齐鲁大地,正在变得绿起来、美起来。

3.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

初夏时节的山东威海华夏城,绿意葱茏、鸟语花香、一步一景。行走在这美丽景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满目疮痍的采石场。

改革开放初期,华夏城所处的这片区域靠山吃山,大规模开山采石,生态破坏严重。十几年来,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等人在这里修复生态,硬是把这片矿坑废墟打造成了一方山明水秀、驰名全国的环保生态城——5A级景区威海华夏城。

景区里,曾经的采石立面变成了九曲情人街,堆放碎石、废渣的山谷变成了龙湖,修筑塘坝所形成的水系,吸引了白鹭、野鸭等几十种野生动物觅食栖息。良好的生态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爱好者,截至2019年,游客总数近2000万人次,景区年收入达到2.3亿元。

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区域酒店、餐饮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还吸纳周边居民创业就业1万余人。随着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和华夏城景区的建成开放,也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土地增值,实现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外溢。华夏集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考察了华夏集团生态修复项目,对华夏集团通过生态修复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致富的做法给予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更让我觉得修复矿山是正确的、值得的。”夏春亭说:“现在周边老百姓已经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会继续为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让周边更多的人受益。”

华夏城景区的蝶变是山东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结出的硕果。山东将生态环保绿色发展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谋划全过程、全领域、全环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一同谋划、一起部署、一体推进,用经济和环境“双指标”综合评价区域发展质量,努力推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步提升、同步改善。

紧靠临沂蒙山的百泉峪村是蒙阴县的一个村庄。步入村庄,山环水绕,绿浓红艳,风景如画。整洁宽阔的柏油路边,山泉汩汩涌流。登高远望,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幢幢别墅式民宿鳞次栉比,农家院里月季飘香,欢声笑语。

近年来,蒙阴县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融合发展,构建“兔-沼-果”“果-菌-肥”“农-工-贸”等循环链条。依托良好的生态,该县大力推广“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模式,构筑“农业新六产”,让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耕变体验、空气变人气。近两年,该县不仅生态环境持续变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稳定增长在8%左右,走出了一条“生态好、群众富、可持续”的特色发展之路。

在胶东半岛,每年七八月旅游旺季,游客常常爆满。“生态变好了,来旅游的人多了,我们的生意也会更好,每年的纯利润就有几十万。”长岛“文泽府邸”渔家乐老板王明珍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当前,山东正全力推进污染防治再攻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让齐鲁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让百姓畅享碧海蓝天、绿水青山。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