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 解读2020政府工作报告新兴产业六大关键词
来源:(文化曲江官方) 时间: 2020-06-29 点击:1714 点赞:0

今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与往年相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但“干货”满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9年,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2020年,将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Mr.I为读者带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新兴产业的六大关键词。

核心阅读 | 解读2020政府工作报告新兴产业六大关键词

新动能

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传统产业加快升级。

“新动能”已经连续5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实际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10月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从此,“新旧动能”正式进入人们视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此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过程中,新动能表现为以创新驱动、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为牵引,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标志,以数字经济、智造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分享经济等为主要方向,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物质生产、流通和交换模式的新生产力。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智能经济发展趋势与展望2019》分析中称,智能经济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等为技术核心,已经在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场景展开应用。

在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发展新动能至关重要。来看一个细节,在2000年,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中没有一家中国公司;现在,中国的科技企业阿里和腾讯已经跻身其中。在未来,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将会有更多优秀企业生长起来,用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汇聚成新动能,为中国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业互联网

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

今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向社会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这说明在制造业领域,由于技术革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取得了长足发展,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随之出现,相关从业人员增长较快。事实上,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相关人员的增长是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缩影。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17个部门及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145家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旨在形成多方合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传统制造业流程的单纯技术的应用,更是一个战略和管理思想。

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有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的工业企业,而每类工业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工业体系和行业知识。要想构建出一个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链接的新型的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这考验的其实就是平台的跨行业跨领域的能力。以海尔E联网为例,把一个洗衣机变成网器,连接的用户也连接厂家,连接的面料厂家、洗涤剂厂家,为用户构建起了私服穿搭的生产场景,目前平台上已经吸收服装企业大约有2300多家,智慧门店有5000多家,生产资源有3600多家。实践证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新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的本质除了降本就是增效,数字化的手段是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实现增效。此次疫情或将加速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工业互联网由此也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数字经济

电商网购、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近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和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数字经济助力小微企业创立与成长》报告指出,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企业存活的可能性,而且促进企业成长。随着电子商务指数的提高,企业营业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从5.29%上升到5.82%。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电商平台提供了更多地线上和线下创业机会。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这意味着我国互联网仍拥有广阔的空间。以在线教育为例,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在线化势不可挡,相关机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教育学校App行业的日活量从平日的8700万上升至1.27亿,升幅达46%。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看来,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教育实验,直接把在线教育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抗疫中,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在保障人们生活学习、支撑复工复产、提振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则增长13.2%。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吸纳就业、释放消费潜力的新引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增加创业担保贷款。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

如今,全国各地“双创”热潮持续涌动,创业带动就业成果斐然,区域经济活力持续激发,创新发展生态不断优化。目前各地“双创”的发展都在注重“品牌”的力量。2016年浑南区(沈阳国家高新区),成为首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沈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书炜曾告诉本刊记者,如今的“双创”变得更加精细,也更接地气了。过去更注重做大增量,孵化器、众创空间等载体的数目已经比较充足,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孵化产业,做优存量。目前“双创”阵营不断扩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成为稳就业的重要力量,如何更有效地通过“双创”带动就业也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工作的通知》,聚焦“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等新模式,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家电回收等就业潜力大、社会亟需的服务领域,启动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引导地方把“双创”带动就业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聚焦社会服务领域,大胆探索和创新方式方法,集中培育一批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的示范项目,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形成合力。

创新创业是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增加社会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和财富,并且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创新创业成为驱动经济增长、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途径。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新基建”成为近日最火的词之一。实际上,新基建并非是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才推出的政策。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现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首次明确新基建的定义,主要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腾讯研究院首席经济学顾问吴绪亮之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对经济发展都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在吴绪亮看来,新型基础设施中的“新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具体来说,一方面,契合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与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所匹配的基础设施就是“新型”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在形态上表现出新的形式。新型基础设施的主线为数字类基础设施,主要体现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和产业互联网等产品形态,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这与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产品形态有很大差异。

赛迪智库最新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新基建”直接投资将达10万亿元左右,带动投资累积或超17万亿元。

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下,以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未来产业蓬勃兴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已崭露头角。

节能环保

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随着各地垃圾分类政策相继出台和更新,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增强。实际上,节能环保产业是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技术保障和服务的综合性新兴产业。翻看过去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环保问题都是重点之一。从2015年“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到2016年“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再到2017年“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从2018年“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到2019年“培育一批专业化环保骨干企业”,再到今年的“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我国环保产业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符合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而且对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今,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各地纷纷把节能环保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涌现了一批覆盖研发节能环保技术、生产节能环保设备、提供节能环保服务等全产业链的企业,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部分关键共性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不过,节能环保产业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既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手段,也需要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技术和活跃健康的节能环保市场。

来源:中国战略新兴产业